中国之“智”成就黄河之“治”| 中国世界观.025

“国运”盛则“河运”兴,大河之治体现着国家的治理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同世界上其他大河相比,黄河的治理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25期

24期

摒弃偏见 美国不妨试试“中国药方”

诞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的中医和西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战场上,兄弟般携手出征,战果辉煌。然而,美国无暇、无意或许也无能顾及自己国家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
23期

全球文旅业遇冷 中国文旅业或可乘风破浪

三伏盛夏,全球文旅业似仍未告别“冬眠”。近日,中国影院迎来重启时刻,与此同时,旅游业复苏也连迎政策利好。中国文旅产业释放回暖信号。全球疫情持续背景下,中国文旅产业复苏前景如何?相关企业如何应对新变化新挑战?
22期

“透视”中国经济半年报 “三个聚焦”打好今年经济下半场

中国经济半年报揭晓,中国经济实现“转正”。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美日欧)GDP均为负增长。巨大挑战下,中国经济回升实属不易。中国经济半年报传递出哪些信号?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今年中国经济下半场怎么走?
21期

须做好与美“脱钩”最终难以避免的准备

可以肯定,美国对中国挑衅和遏制的动作还会继续。我们必须要有中美“脱钩”最终难以避免的准备。对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和尽快布局,是眼下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绕不开的重大议题。
20期

中医药走出去并非坦途 做强自己更能被世界接受

很多人认为中医药不再年轻,但中医药的思想不老,中医药在每个时代都保持着它独有的“精气神儿”。中医药人要下苦功夫,疗效始终是中医药扩大影响力的硬核因素。“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只有做强自己,才能吸引别人。
19期

疫情加剧全球人才竞争 出国留学长期看可能遇困难

短期看,世界名校的招生政策不会变化,而且可能会更容易。但从长远来看,受国际政治局势影响,留学难度可能会增加。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开放度可能会有所减弱,中国需要增强独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18期

击碎美国无理索赔 亟需国际化法律人才支撑

面对美国“滥诉”要从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重视。国际化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已迫在眉睫,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功,不能等口渴了才挖井。中国司法对外交流的门户应该开得更大,中国法律界的声音应该被世界听见。
17期

疫情让中国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 中国外贸具备V形反转实力

特朗普称切断中美关系可省钱这违背经济学基本常识;对撤资没必要过度反应,疫情反而使中国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一旦国外疫情得以控制,外部需求开始复苏,中国外贸具备V形反转的能力和实力。
16期

诋毁和挑拨终将被唾弃 中欧无根本利害冲突前景可期

中欧之间无根本利害冲突,是互利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零和的竞争对手。一些舆论和媒体将疫情政治化,对中国责难甚至诋毁,这些行径挑战人类道德底线,违逆中国和欧洲国家人民友好合作愿望,终将被人民、被历史所唾弃。
15期

中美斗争是遭遇战持久战 需建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

中美斗争是注定要来的,是遭遇战,也很可能是几十年的持久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未来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甚至要远大于二战前夕的苏联。建立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是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之举,利于中国也利于世界。
14期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逆势突围 但要防带货变“带祸”

诸如快手、今日头条一类的平台不属于电商平台,不受《电子商务法》的约束。在这种背景下,直播带货乱象不可避免。但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管理和规范理应加强,但包容和鼓励新生事物的态度不可或缺。
13期

全球供应链再配置 中国要力求从中下游升级到上游

疫情叠加逆全球化,全球供应链正处于再配置阶段,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在供应链条、去政治化和宜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不但尽最大可能集聚、延长供应链条,还要力求从供应链的中下游升级到上游。
12期

疫后经济复苏需更大力度 建议出台4.88万亿一揽子政策

疫情后经济复苏亟需系统性、全局性、针对性的对症良方,这应该也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热点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宏观政策课题组建议推出4.88万亿元规模的一揽子政策组合,发放9000亿元现金券和消费券。
11期

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尚存挑战 跨境资金流动需加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体系”的制度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既有优势也存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年后,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程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10期

抓粮食安全端好中国的饭碗 要有底线思维和全球视野

全球疫情持续,引发粮食安全担忧,中国人的饭碗会不会受到威胁?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对其中的“保粮食能源安全”应作何解读?在此方面有何良策?
09期

疫情后可能加剧产业链区域化 中国决不可掉以轻心

疫情可能导致一些国家考虑在区域内建立更完整、安全的供应链。中国要高度重视这些变化,要从“三产”迷思中走出来。高端技术、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还是中国短板,改善营商环境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是头等大事。
08期

适时恢复“台湾省”称呼 理性回应国际关切坚决遏制“台独”

我们一方面要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比如恢复“台湾省”称呼,反制蔡英文当局“正名”闹剧;另一方面处理美国和个别西方国家的关系要有破有立,为继续推进全球化,为有效、有力遏制“台独”赢得外部环境。
07期

医者仁心与人道主义同向 中医药未来必然更加国际化

中医药提倡的“医者仁心”与今天全球广泛认可的“人道主义”是同向而行的。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医药将越来越不可或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06期

非洲兄弟不会被恶意挑唆蒙眼 中非友好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借机给中非友谊泼脏水、搞离间,是低估了中非人民的智慧和中非友谊的分量。中非友谊经历了血与火的锻造和大风大浪的考验,绝不会因为一些人的借题发挥和聒噪受到影响。
05期

放任的"群体免疫"愚蠢 压制疫情政策要合适有度

疫情侵袭全球,如何看待各国的政策选择?“群体免疫”真的可以使经济免受疫情冲击吗?以经济停摆的代价阻击疫情到底值不值得?
04期

全球化或放缓但不会停滞 他国想“转移”中国产业链不容易

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投资贸易可能回到一种“有限的全球化”。但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的产业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非常深厚、系统的支撑体系,任何一个国家想“产业回归”不那么容易。
03期

警惕中国抗疫物资问题被政治化

相比此轮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我国相关产品加征关税的行为,因产品标准等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更隐蔽、更具保护性。我们要警惕我国出口和援助的抗疫物资问题被政治化;也要严防极个别不合格抗疫产品流入国际市场,破坏中国制造的形象。
02期

贾康:中国政府不宜向全体老百姓直接发现金

疫情面前,如何通过财政方式扶持和帮助中国低收入人群?中国政府能像有些国家那样,为所有中国老百姓发现金红包吗?
01期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将中国产业链撇开或替代

疫情将使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发生战略收缩,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中国产业链撇开或替代。中国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可能由过去的出口导向的全球化,转向利用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1

要把黄河建设成“幸福河”,必须“引凤筑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把黄河建设成为“幸福河”,必须“引凤筑巢”,通过汇聚国内外各方面的技术精英,打造一支拥有一流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化治黄人才队伍。
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 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

“中西医之争”的话题多年没有消逝,那是因为当今人类对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的认知仅是冰山一角,任何一种医学都不能终极意义上回答生老病死的所有问题。所以,智慧的人们选择包容不同的方式,追求最好的结果。
3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消费模式或发生突变

线上对场景的体验仅表达为视(含读)听两个知觉,然而仅仅通过视听碎片的传达,联动的经济品类及规模却不一定小,甚至是更大了。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会发现人们对文旅产业的消费模式可能会有一个突变。面对这个强劲的市场需求,文旅产业应迅速适应并认真准备。
4

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的短板和弱项

从历史上看,消费的变化往往比较缓慢。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聚焦性消费、电影等娱乐活动还将受到影响。消费在短期之内仍显低迷。中国政府应当在如何管理预期影响投资者和民众的信心方面多做工作,以降低由疫情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延期消费的影响。
5

美元可能成为“扼我咽喉”的重大风险问题

在美联储连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甚至是无底线印钞放水的情况下,美元资产的价值都会大大缩水。我各类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及至个人,用美元开展各种国际业务或存储业务,手持的美元资产都面临被日益稀释和抽干的现实危险。
6

特朗普称切断中美关系可省钱 这违背经济学基本常识

特朗普发表言论称,美国可能切断整个美中关系,这样可节省5000亿美元。我认为这是一个违背经济学基本常识的观点。稍有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贸易总能带来收益。特朗普没有看到进口给美国带来的大量消费福利收入。

栏目介绍

在中国理解世界,从世界观照中国。本栏目在全球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面向世界,关注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时事热点,观察和瞭望本次疫情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以评论形式,同各界人士一起,或分析形势,或拆解迷局,或提出建议,或促进共识……旨在于嘈杂混乱中冷静思考,从迷雾碎片中拨云见日,助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读、深悉,进而能深解、互信。

欢迎投稿

我们诚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各界专家、学者为时代留声。
栏目撰文具体要求:
1. 评论内容基于全球新闻热点事件,从具体角度切入,观点鲜明,言之有物。
2. 中国立场,世界角度。可对国外言论、举措、局势变化等做出评论,也可从世界视角对国内相关事件做出评判。
3. 评论字数控制在千字左右,力求精炼。
4.《中国世界观》栏目征文即日起长期有效。
5. 投稿邮箱:zhangnr@szldzj.com;jianghl@szldzj.com,请注明:中国世界观评论。
6. 联系电话:010-88824983 010-8882491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总策划: 张宁锐  责编: 江虹霖 卢佳静 李培刚  设计 :李晶  制作:马岳
电子邮件:zhangnr@szldzj.com 电话:010-88824983 传真:010-8882498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