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他是广州地区最为知名三甲大医院的院长,他是横跨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血管外科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病人口中,他是说一不二的权威专家;在前辈看来,他心直口快,才华横溢;下属眼中,他是一位不怒而威,却又肯为一员工孩子读幼儿园操心的好领导。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已转业到广州市外贸总公司,待遇优厚的他为何执意放弃高薪,走向从医之路?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全国知名三甲大医院的院长?中山一院又将如何在他的带领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本期《仁心》栏目专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深明教授,为您揭开全国知名三甲大医院院长的工作与生活。
医学世家 23岁舍高薪考入中山医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无数的学子在这一年走进考场,一支笔、一张试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此时的王深明教授才刚退伍转业,6年军旅生涯后,他转业到了广州市外贸总公司,由于英语底子好,他颇受领导重视,已破格入选党委班子,任团委书记,成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恢复高考后,老领导建议他报考外贸学院,4年大学过后,即可升任“副经理”、“总经理”。
王深明教授至今记得非常清楚:在那个经济还极为困难的七八十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是40来块,而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则有200块,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将近100~200平米的福利房。
然而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他回家告诉父亲:我要学医!
顿时铺天盖地的各种劝说、各种不解。
王深明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八路,军功累累。他多次自豪地向儿子讲述当年塔山阻击战时的情景:顶着纷飞的炮弹碎片,解放军战场医疗队7天7夜没有睡觉,所有人连轴转,一口气做了几百台手术,救治了无数伤员……
父亲沉思了一会:“你要想好,你现在已经23岁,学医等毕业都近30岁了,会不会太晚?”
他回答:“不晚。”
“你现在已经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前途这么好,为什么要学医?”
“我想要像你们一样,治病救人。”
“你有没有想过,你在这边是书记,学医以后起码在头十年,你要做实习生、住院医师、查房、值夜班,很辛苦,没地位,能忍受吗?”
“能”
“好……”
就这样,23岁的王深明怀着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想――“治病救人”,舍弃了唾手可得的高薪、房子和光明的前途,报考了中山医学院,投向梦想的医学领域。
多年后谈起这段选择,王深明院长笑谈“如果当时选择留在外贸总公司,至少可以少奋斗十年……”当他5年医学本科毕业后,每个月拿着几十块钱的工资日以继夜攻读研究生时,当年他的手下,考上了外贸大学的同一批人都已是房子、车子、儿子,一个“子”都不缺的“成功人士”了。
“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王深明教授至今非常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话,时时挂在口边――“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所以他至今不后悔学医的决定,他觉得,自己性格太直,不会奉承,不会拐弯,既不适合从政,也不适合经商。“我就去做教授嘛,做教授只用好好做学术,你没法剥夺我做教授的权力是吧”,说罢,开怀大笑。
实际上,由于性格太直,王深明教授的从医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性格直爽、宁折不弯,年轻时的王深明也令一些人侧目,有人还建议:不如出国,同样前途无量,何必要在中山医呆着呢?
他不肯。
他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在中山医,研究生、博士、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一路走来,自己已经成为中山医的一份子。“我对医学有着天生的崇拜与热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不让我做主任可以,哪怕只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让我治病救人,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医德之传承:“不要每件事都谈钱”
王深明院长说,现在,每年他都要去给新进医院的学生们上课,讲医德,讲人生,讲“医者生而奉献”、告诫年轻医生“不要每件事都谈钱”。
他常说:“我们老师的老师都是这么做下来的,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院长对目前的一些医生处处谈钱感到不满,“如果你做医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赚钱,那你一定不是个合格的医生。奉献精神是这个职业的天然属性,如果医生做的每件事都要拿金钱来衡量,那么你绝不配做一个医生,起码不配做一个好医生”。在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心中,奉献,已经成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代名词,没有人规定,没有法律条文,但所有的医生都在这么做,“从我老师的老师的时代”就是这样。王深明院长说。
在中山一院老一辈人的身体力行下,中山一院的医生们,无论是科室主任还是住院医师,礼拜日、节假日、春节一律回来查房,没有明确要求,更没有加班费,但所有人都会自觉去做;各种重大医疗卫生事件,如非典、如汶川,没有动员,但所有人都会积极主动申请报名。
什么是医德?王深明院长认为,所谓的医德,绝不仅仅是不收红包不收贿赂,更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高标准,不计报酬的劳动。如果连这些基本的思想准备都没有,来谈钱?没有!
中山一院目标:中国领先 世界一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门急诊量达430万人次,高居全国同类医院之首;各种颁奖礼与民众最喜爱的医院评选中,中山一院更是常客。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拥有63个科室,3500余名医护人员,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医院之一,2004年更获评“香港人最信赖的中国内地医疗机构”。
对于中山一院未来的发展,王深明院长表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立足于“中国领先”,争取“世界一流”。“医、教、研”等多方面将齐头并进,提高服务质量与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院总体学术水平,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谈医疗:“什么大病小病 病人无小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科教研实力上升有目共睹,无论是国家级评选还是网民的自发推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国的地位均名列前茅,不少重点科室成为网民的首选推荐医院。
但是,这家医院2010年10元钱以下的处方有8万多张,50元以下的处方有30万张之多,不少市民头疼脑热也喜欢到中山一院看病。面对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看感冒发烧是否有点“大材小用”?
王深明院长表示:其实对于病人来说,不管大病小病,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最珍贵的,因此没有所谓的“大病”、“小病”,而在临床上,很多“大病”也正是以“小病”为前驱症状的。如便血,既有可能是痔疮,也同样有可能是直肠癌,如“感冒样”发烧,有可能只是着凉,也有可能是白血病的前驱临床表现。因此,中山一院并不会刻意追求“疑难重症”,即使再一流的专家,也会照常出门诊,照样看感冒发热类的疾病。
谈医院发展:社区医院为什么办不起来?
大凡中国的知名三甲医院,总难逃一个场景,不管感冒发烧还是急危重症,非大医院不去,非专家号不挂,非教授不看。医院要名气最大的,专家要等级最高的,而国家多年来提倡的“小病到基层”却难以实行,为什么?
王深明院长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由于国家投入的不均衡,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专家基本上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而社区医院规模小,医生少,不仅诊断范围有限,更容易误诊,患者最终还是要到大医院才解决问题,一来二去反而拖延了病情。长此以往,民众已对基层医院失去信任,“小病下基层”自然无从谈起。
谈医疗体制改革:“低水平 广覆盖”有待商榷
对于社会热议的医改覆盖面问题,王深明院长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王深明院长表示:作为医改,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覆盖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医疗需求。因此,“广覆盖”是应该的。但对于渴望医疗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低水平”是不够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也不想得到“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一旦生病,每个人都想得到“高水平”的医治。
30年奋斗激情不变 字典里没有“困难”
身兼多职,且依然能临床行政两手抓,成就斐然,王深明院长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他的日程表上,院务工作会议、党组工作会议、门诊、手术、科研……永远都是满满当当。但无论何时,他都永远充满着工作的激情与热爱,每周一次的门诊量高达70~80人。
王深明院长坦言,院长很辛苦,但从大学、研究生、住院医师到教授,一路到院长,30多年来,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山医。这种荣誉感与使命感让工作永远充满激情。无论多么辛苦,无论多么劳累,只要想到能够让医院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保证中山一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保证职工对医院的感情,只要一想到这些,无论再苦再累,也会有无尽的动力在推动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中山一院,也会一如既往,努力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水准与服务。
(责任编辑:商涛 摄影:关琦 李绍斌 通讯员:李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