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丝线来回穿梭,在复杂的技艺操作下完成一件件令人惊艳的织品,彩色的丝线灿若云霞,流光溢彩,那些纹饰、图案,仿佛创造出了裸眼3D的立体动态感,让人惊叹,这就是中国古代三大织锦之一的蜀锦所织绘的艺术。
说到蜀锦,不免就会想到蜀绣,这两个均来自四川境内的非遗技艺,都有着各自厉害的头衔和名号。对很多人来说,两者似乎很容易混为一谈,甚至有的人会以为这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其实,并不是,蜀锦是以蚕丝为原料构建经纬线,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技艺去改变蚕丝之间的结构形态,把染色好的丝线装到织造机上,经过人工穿线引路创制出那些细腻精美、颜色鲜艳的蜀锦。那么,它和蜀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这就拉一场擂台赛,看看都有什么不一样。
Round 1:材料
蜀锦正如上面提到的,主要材料是蚕丝,完成的作品整体感觉柔软顺滑,很适合与肌肤接触,十分舒适。
蜀绣则没有主次,用料比较杂多,绣布本身就有棉、麻、锻等可选,绣线部分则与蜀锦相同,以蚕丝原料为主,但整体呈现时感觉就没那么轻柔顺滑。
Round 2:工具
工具的部分自然会与两者的技艺有关。蜀锦靠的是“织”,因此,生产蜀锦的主要工具是织机。
蜀绣则是靠“绣”,因此,其主要使用的工具的绣针和绷子,当然现代也有机器现身,但背后的运行逻辑还是不同。
Round 3:技艺
蜀锦属于“织锦”,技艺自然是与“织”相关,是以丝线纵横交错构成经纬线,然后再用彩色丝线通过机器的操作完成穿梭织绘,形成图案作品。
蜀绣则是体现“刺绣”的技艺,是靠双手操作阵线,在绣布上游走而完成作品。
既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用再傻傻分不清楚了吧。那么我们就进入正题,来看看我们的今日主角——蜀锦吧。
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蜀锦,其起源很早,流行时间也很长,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它的历史可能要比另外两大名锦(宋锦、云锦)都要早,并且影响十分广泛,可以说是中国织锦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蜀锦的整个历史进程也是颇为曲折的。
早在秦汉末年,蜀锦就已经以重经丝起花为主的形态出现,并大量生产,从蜀国的大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的事情上可初见端倪。相传,那时的蜀锦还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呢。不过,初期的蜀锦品类、花样表现都比较单一,直到唐代,品种才变得丰富起来。图案出现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凤翔等等。 技术上也突飞猛进,很多织品还远销到了波斯一代和日本地区。
进入宋代,北宋时期朝廷在成都建立“锦院”,蜀锦的地位正稳步前驱,其工艺水平、品类也在随着时代变得更为繁多。后至元、明时期,蜀锦的品类变得更多,应用也更广,这些体现可从当年的《蜀锦谱》中窥见一斑。看似一路顺风顺水的蜀锦,在明代末年,由于满清南下的入侵,四川一时陷入战乱之中,蜀锦的生产遭到影响,几乎可以说是被摧毁殆尽,有人曾含泪总结:“锦坊尽毁,花样无存”,这算得上是蜀锦历程中的巨大危机,甚至已经到了濒危的地步。
当清代到来后,据说在初期,当时蜀锦的织品花样只有一种了。所幸,织锦行业的发展让蜀锦从中获得了生机,当时在江南织造业十分发达的时候,蜀锦虽不及过去那般兴盛,但还是在行业的浪潮下慢慢复苏,渐渐重新发展起来。同时,因为受到江南织锦的影响,蜀锦出现了全新的品种,像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等,其中最具代表则是以色晕彩条特点的雨丝、月华两种。宣统年间,还因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蜀锦的名声开始被传出去。
可惜好景不长,之后再次陷入战乱,蜀锦再次面对岌岌可危的局面。战争结束后,蜀锦就像一蹶不振的病者,风光大失,残破萧条。直到解放后,随着生产的恢复,那些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的蜀锦工人又被再次召集,他们在专人的带领下,有序恢复着蜀锦的生产,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搜集、磨合,蜀锦终得重见天日。慢慢地,蜀锦艺人也逐步组建出来,曾经被摧毁的织机也被再次还原出来。蜀锦就这样再次存活到了现今。
如今的蜀锦多半是在技艺改良后而制成的,虽然整体逻辑和工艺是沿袭过去的技艺手段,但是部分制作还是采用了现代技术织造。蜀锦的制造技艺其实是十分繁复的,尤其在过去,全靠人的手艺和与特有的织花机的配合,因此,产量是十分有限的。
蜀锦技艺是与花楼织机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技艺,从花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匠的联手合作,都是有非常缜密的逻辑内在关联的,不管如今机器、技艺怎么改进,其内在的核心原理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就先拿“挑花”这道工序举例说明,这是一项考验艺术与技术实现无缝衔接的技艺,前期师傅需要先出一个设计稿,在图画上把经纬线标注好,通过意匠制作、挑花结本,在480根绷子上用花签和花勾把不同色彩的纬线结上去,这个步骤不能出任何差错,只要一个错了后面的纹路就全错。还有就是上机制造,这又是考验提花工和挑花工的默契配合,提花工每次提起经线,挑花工顺势脚踩竹竿、投梭打纬,梭子投过后要按顺序放在一侧,如果顺序打乱则影响图案效果。因为工艺复杂,通常1厘米的蜀锦需要耗费136~140根纬线,两个熟练工人1天下来也只能织7~8厘米。光用文字描述就觉得足够复杂,更别说真正的实操了。
可见,蜀锦的工艺是十分精妙的,也因此成都有“锦官城”的美名。随着岁月流转,蜀锦历经种种坎坷,且似乎在今天名声、普及率也不及蜀绣,但是至今呈现的风貌未曾改变,且技艺精湛巧妙。如今,透过留存的史料、文物以及当代生产的蜀锦,在其雅致、轻柔的质感中,展示着这绝无仅有的“东方美”、“技艺美”,相信,蜀锦的故事仍将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