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邮差包,宣称鼻祖的自然是美国的Timbuk2,以其优良的用料,可靠的做工及惊叹的承载性,这几年在国内市场上混得那是风生水起,曾一段时间,几个论坛里也是EDC背包的几大重点推荐之一。
STM,按宣传来看,该是澳大利亚品牌,可能一般比较出挑的软广告是来自于谍影重重的某部(不被人认为是系列之一的第四部),应该是做背包更有一手的,但是其单肩包也继承了背包上用料扎实的特点。
手头正好各有一只,结合这几年的使用,做个少图的中期简评吧——其一为Timbuk2 D-LUX S(Timbuk这几年对系列经过大改,不是很确定是否还存在这个系列否),而STM得则是Velo2 17(没记错的话,这一单肩包型号有大小两个尺寸,17代表适合携带17寸笔记本,另一个略小的型号好似是15村还是12寸版本的)
1 用料
Timbuk的用料基本来说和诸位(如果有)的来说没有什么很大区别,扎实优良两词能简而概之。里层的防水料是相当给力,有过几次中大雨使用,基本上主舱内容物不会受到影响——不过在袋内的可能会潮,因此如果比较重要的纸张还是建议切记使用内舱里的小置物袋。而外层的面料,由于织数不低,几年使用下来并不见什么磨损。
袋
T 分隔袋
T 电脑隔层
STM的用料本也算厚道,但是推测其为了轻量化的缘故,或者是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因素,相比之下就没有特别可以圈点之处。内里虽然也是防水材料,但看起来应该防水能力不比Timbuk,而表层的织数似乎也比其Timbuk而言更低,因而并不像Timbuk那样可以可能在比较复杂或恶劣的环境下顶一阵。背后有一层类开孔海绵设计的网格布,应该能减轻在背负时的压迫感以及带有微量的通风作用,但不知道是材料问题还是不经意,这部分已经有可见程度的磨损了——其实更希望要类似热塑形材料的散热垫啊!
电脑包独立隔层
后背背负配合拉杆箱的设计
S 背负磨损
但STM在电脑的防震保护上却是相当下本,该层的打开方式并不是Timbuk那样的通过主舱,而是在侧面有着独立的拉链(包提起来后背带会将拉链直接掩盖),而其隔层虽然用的应该是传统的海绵(或类似)材料,但其厚度远远超过Timbuk那的一层带蜂窝网孔设计(材质叫不出来,类似热塑型材料)。
2 设计装载性
Timbuk的设计思路是完全围绕着“邮差包”这个主题来行进的,结实耐用的用料,方便开合使用的魔术扣,主舱边角可内折叠的设计,专利的三点背带使得骑行斜背能更稳固(其实其他家包括STM都有类似设计来达到三点背带的效果,但效果和随手调整性不佳),超大的装载性——当有必要时,可以无视魔术扣,将需要塞的物件直接填入包内,然后用搭扣直接卡上,也是堪用(我这么试过,大为感叹)。这也可能XL号被称为搬家包的由来吧——虽然一直想买个大号的Timbuk2。
疑似防水用途的上盖魔术扣
不太好用的拉手
STM的话,其实相比之下更商务使用,好比之前说到的电脑隔层,更为可用的提手(Timbuk的提手设计使得用到时会发现怪怪,同时Timbuk更多的型号是不带这个提手设计的),可用于行李箱拉杆使用的后背小袋设计,两边可放置水杯的小袋。主舱采用的是拉链式设计为主,且开口较低——意味着不建议单独使用搭扣,否则有小件物品滑出之虑——但能适合17寸电脑的体量存在,使得STM的单肩包也是很能装,塞好以后拉起拉链,也是妥妥地,唯一的不足就是并不方便而已。主舱内也有更多的分隔,除了类似Timbuk的小件物品袋,更有专门放置Pad用的袋子,甚至还有能放置A4大小文件的独立分隔。
S 前袋
S 内袋
S Pad袋
3 使用
Timbuk的外观设计风格多变,可选配色也更为丰富——STM就是比较单调。在内容物比较少的情况更为小巧。但由于提手只是单独一个增加的设计件,其并没有和包“盖”能统一起来,有装载一定量物件后使用时会有重心偏移问题,多有不便,此时外观看着也较为可笑。
STM的话,除非大量装载,否则的话大小基本不变,外观色相对单一,但记得内里有一种橙色的,更为出挑好看。其携带起来也并不一定要背负,提着,配合行李箱等等同用适合。
4 选择
如同之前文字阐述的那样,如果只是外出携行的话,更考虑取放的方便,Timbuk系列的设计更能适应这样的使用,同时用料带来的额外红利也可以让邮差包的使用周期大为延长。
但要考虑到一定的商务用途,STM的全面性更是多面手的值得之选,也并不差的负载量(没有XL或者L号的Timbuk,不敢拿装载量来进行比较了)。
当然,有可能的话,想过来一个Timbuk的炼金——看重的就是后背的热塑材料应该更适合长时间背负使用,不过似乎Timbuk最近几年款的包都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可是要拿尺寸图仔细看一下了。
写完发现太久不提笔,很多文字生硬,想改改一下子也没方向,照片也是之前最近手机随便弄得部分,可能不是按照文字走,诸位见谅这篇简单评论而不是评测,有什么可以直接发问……我看到的时候会尽可能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