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表文化]2006年,我曾混进了一场某顶级珠宝钟表品牌为高校毕业生举办的就业推介会。我为什么去旁听这样一个会,可能是正处于事业低谷的我为了找寻点虚伪的“自豪感”。会场安排在一家新开业的五星酒店大宴会厅,只有会议流程并不带餐。北京各大高校的学子纷纷到场,女生占到七成,热情很高,一度有些拥挤。首先,同学们把自己对奢侈品行业的全部理解都通过着装体现出来,一般是小礼服,甚至有穿大礼服来的,确实夸张,但穿着得体入眼的不多,整体青涩。激情四射的品牌宣讲之后是问答环节,一位自信且直爽的女生质问道:贵品牌的珠宝、腕表那么贵,我买不起,又如何能做好这份工作?这几乎是很多关注或想投身奢侈品行业的学子都会问的问题。而真正从事名表奢侈品行业这些人又是如何历练出来的呢?
瑞士某顶尖表厂内景
“每年冬春心向西,两大表展忙不停。专栏专刊拍视频,三年积蓄换宝玑。”说的是我们这个行业——职业钟表媒体。这个行业很有自身特点,十几年来,入行的人不多,离开的人也很少。大家经常见面,频率甚至超过见家人。钟表编辑在工作和生活中汲取养分,通过图文、视频等释放出对钟表产品的专业认识。如果只会照搬新闻稿,则与广告无异。虽然在表展和品牌活动上我们可以看到甚至上手把玩很多表,但那转瞬即逝的三五分钟很难对表的内涵有深入的体会。另外短时间内看非常多的表,脑子的记忆容易混淆。学习专业鉴赏知识,一定得一些买表。买来的表,耗费可观的家底,能够让它的主人懂得珍惜,甄选的过程纠结且美妙,充满舍与得的智慧。与爱表相处的时间长了,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不会再对防水扣锁表冠如何打开、贵金属印记、夜光指针如何发光……这些关键的细节感到陌生。这时“天大的矛盾”出现了:如果是实力雄厚的爱表人,大多拥有经济基础,事业出色才会去消费名表,谁还有心去做编辑那份辛劳的工作,而目前媒体行业的薪酬确实买不到比较贵的表。若不买表,专业编辑怎样去修炼专业视角?
宝珀机芯工厂
如果认为在钟表瑰丽的世界中只有钱能当航船就更错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售价500万元级的超级昂贵表款,爱表人即使买不起也会喜欢那些具备复杂功能、细致工艺、文化传承的作品。而且不一定只是百达翡丽(PatekPhilippe)品牌;雅典(UlysseNardin)的传奇名表——成吉思汗同样是一件指标性的收藏极品。而花费500万去购买镶满大钻石的腕表的人,只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介土豪,所以玩表不只是钱的问题。你的选择仿佛是一面折射内心世界的镜子。比如德国小众中价位品牌——Nomos在专业媒体圈非常受欢迎,而这个牌子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七八年来,官方中文译名仍未确定。媒体人爱它的简洁,爱它的精致,爱它在同等价位中难得一见的机芯打磨工艺,而且价格比较亲善。佩戴Nomos的人希望表达:玩表并非财富的比拼,也是知识与视野的比拼。另外,即使是被很多人视为儿童玩具表的斯沃琪(Swatch),其最新技术成果——“装置51”机械表(一套四枚),以其玩具的价格,高超的机械机芯技术,全新的设计理念及俏皮的外形,成为新一代腕表收藏热词。
宝玑式游丝
玩表之路与瓷器收藏也有互通的地方。中国古陶瓷鉴定前辈——陈万里先生(1892-1969)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任何古代瓷器,要从文献、实物、窑口三方面找到对应的认定关系。”喜爱玩赏瓷器的朋友对这一理论并不陌生。当世间尤物从古瓷变成名表,鉴赏的基本理论竟丝毫未变——“文献、实物、窑口”。“文献”指阅读大量的钟表专业著述,而且法文著作最佳,其次是德文和英文,中文的著作在历史名词和专业名词方面需要结合原文来看。“实物”说白了就是买表或接触表,佩戴后的感知,多摸多看多总结。我时常举例说:如果你能看出欧米茄某一款超霸腕表其蓝色刻度的断面是橘红色,你就具备了钟表鉴赏家敏锐的视角。天下名表买不尽,体味经典最重要,也要注意丰俭由人、量力而行。顶级名表95%以上来自钟表王国——瑞士,这“窑口”就顺理成章地变为万里之外的瑞士表厂。如果没有实地参观过表厂,很难对传统制表业中出神入化的制作工艺有深入的了解。对于提高鉴赏水平,参观表厂乃是必修课。不过因为地域遥远、语言不通,国内绝大部分爱表人即使有能力去到瑞士也很难走进表厂的大门,把在瑞士的大量宝贵时间纠结于买什么表?哪里买便宜?哪里退税?等问题。除了饱览瑞士的名山大川及刷光信用卡里最后一分钱,这样的瑞士之行几乎无法提升你个人的鉴赏能力。参观表厂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修炼机会,如果有一定要倍加珍惜!
千言万语道不尽,培养一名专业钟表编辑其难度不亚于培养一名宇航员,抛开金钱也靠“表缘”。(图/文 特约作者 康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