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场的作弊与防作弊手段,对比下今天就差远了

2019-02-24 09:50:19 来源:www.tansuozhimi.cn 作者:zl001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最开始的察举制发展到九品中正,到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开始按考试的优劣来决定一个人的去留和官职的大小,这是最早的科举,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科举制的推广,伴生的作弊手法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宋朝,宋朝被称为‘文人的天堂’,在这一时期的科举形式基本完善。科举为每三年考一次,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乡试是在本州考试,所以暗箱操作的学子非常多。而省试和殿试因为是在京城考,所以这种情况稍微好点。但仍然有许多投机取巧的学子。由于科举是选拔国家官员的重要途径,所以皇帝也是非常的重视他的公平性、公正性,为应对考生的作弊也是采取了大量的手段。

如,进入考场前都会有严格的搜查,派兵丁搜查每一个考生的随身物品及身上的所有物件。这个其实就和现在我们考试时进入考场前,都会用金属探测仪扫一遍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防止考生有夹带。进入考场后每位考生都会被领到一个小隔间里面,避免考生考试的时候交头接耳。考试期间有巡考及兵丁来回的巡查。

这是考前和考中所采取的手段。考试完以后,由专人将考生的试卷进行姓名籍贯密封。密封完以后交评卷考官进行评卷,一直到所有的试卷全部评完以后才对试卷进行拆分、登记。这种制度被称为‘弥封制’,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弥封制’以后,考场上出现了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暗号等手段。于是另一种放作弊政策出台,那就是‘誊抄制’。就是考生考完以后,朝廷组织专门的誊抄人员,在‘弥封制’的基础之上把考生的试卷进行誊抄,考官评的其实是誊抄以后的试卷,这样就防止了考生在试卷上做的手脚。

其实在历朝历代对于考试中防止作弊的手段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有人作弊,就会有新的防作弊手段的出台。而且考试中作弊被抓之后,后果在当时是很严重的,重的被砍头,轻的就是终身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历朝历代这种人都有很多,如被诬陷的唐伯虎,就是因为被牵连进了作弊案,而害的他凄惨的一生。